线上教育  证书查询   

>>最新公告
>>培训动态
>>相关活动
>>加盟机构
>>中外少儿理财
>>媒体报道
培训动态 您的位置:首页 - 培训动态 - 广财教育:中华商业文明四字文,中华财商文化人生意义和价值观

广财教育:中华商业文明四字文,中华财商文化人生意义和价值观
2023/3/16

中华商业文明四字文,中华财商文化意义,价值观

 

中华商业文明四字文

将本求利,天经地义。仓廪丰实,富而好礼。

利来利往,攘攘熙熙。民自为市,善者因之。

义利并重,农末相资。通商惠工,民生国计。

管仲相齐,商贾云集。富民强国,经纶济世。

陶朱范蠡,商业祖师。持筹握算,百不失一。

长安道上,六街三市。南来北往,盛极一时。

东南形胜,纷华靡丽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。

六朝金粉,繁华胜地。商铺店坊,鳞次栉比。

针头线脑,油盐柴米。绫罗绸缎,陶瓷玉器。

茶酒香药,书画金石。琳琅满目,目不暇给。

富商巨贾,囤积居奇。长袖善舞,无往不利。

坐贾行商,研桑心计。贱敛贵出,不失时机。

小本经营,勤业乐事。精打细算,铢累寸积。

不法之徒,欺行霸市。尔虞我诈,背信弃义。

坑蒙拐骗,伤天害理。假冒伪劣,千夫所指。

百年老店,货真价实。买卖公平,童叟无欺。

和气生财,日增月益。诚实守信,互惠互利。

十里洋场,纸醉金迷。华洋杂处,鱼龙混迹。

冒险乐园,赌彩一掷。流氓大亨,追名逐利。

民族工业,满目疮痍。左支右绌,难以为继。

工商巨子,奋袂而起。实业救国,手足胼胝。

状元张謇,及锋而试。弃政从商,风云之志。

东方之珠,国际都市。摩天大楼,拔地而起。

中西荟萃,万商云集。购物天堂,游人如织。

金融投资,航运贸易。波谲云诡,操赢致奇。

法治社会,自由经济。生机勃勃,日新月异。

 

中华财商文化的人生意义

 

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,三家智慧各有侧重,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——年轻时、中年时、年老时。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,人生三阶段如果能贴合这三家的根本精神,同样可以趋向圆满。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,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。

年轻时:学儒家财商文化人在年轻时,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,要么刚刚踏入社会,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,比如学会做人做事、能够安身立命等等。而这些课题,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;儒家提供的,也正是最恰当、最好的智慧。  

孟子言: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什么是浩然之气?就是至大至刚之气,也可以说是正气。先要有一身正气,这是做人的根基。

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,自此一生不辍;王阳明也说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;立志,这是做事的根基。

这两大根基,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,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,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。

人在年轻时,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,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,如果没有修养功夫,就很容易跑偏,失去操守、投机取巧,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。

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,所谓吾日三省吾身,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,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,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。如果能养成习惯,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。

此外,人在社会上,最容易人云亦云、随波逐流,怯于与世俗存在差异。而儒家主张和而不同,要求和气,但内心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和品格,这样才能既不耽误为人处事,又能保持独立之思想、自由之人格。

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,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、不讲义字。这样的人,做人已经失败,做事必也做不大、做不久,甚至把自己折进去。

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”“,就显得尤其重要,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。

,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。人在社会上,面临复杂的局面,很多事都是不合理,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,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,不但做不好人、行不好事,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。懂得宽恕,这是一种涵养,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。

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,就是《易经》中那句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

上面所说,就是厚德载物,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,人品的底子好,事业的盘子才能大。有了这个底子,儒家最深入人心的,便是那强烈的进取精神,事情是需要去做的,是要努力去做才能成功的。

积极进取,刚健有为,安身立命,担起责任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,是儒家的目标,也是年轻人的方向。

概而言之,儒家对于年轻人的要求,就是六个字:做君子,立事业!

中年时:学道家财商文化

中年人,大多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阅历,有了一定的事业和物质基础,所以人生的主要课题也就发生了变化。这时需要关注的,便是道家智慧。有个词叫中年危机,中年时期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,而道家的葫芦里正是对症的药。

人在年轻时奋发进取、有所追求,到了中年时就可能形成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,就好像一个人忙惯了,一旦闲下来就会无所适从、觉得无聊;人到中年,在具备了一定的积累之后,还像年轻人那样追求物质,也会有问题。

一方面,这可能让人模糊和忽视对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追寻;另一方面,也可能使人陷入欲望无穷的泥淖中不得脱身。不解决这些问题,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就谈不上。

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,正是化解之道。老子说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,庄子也一再强调不以物累形”“物物而不物于物,人要超越物质,不为物质所奴役,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,才不会本末倒置、舍本逐末。

明白这一点,以超脱的视角去看,而不是困在里面出不来,就是药方所在。说白了,中年时期的问题,症结就在于眼界不够高,格局不够大。

跳出来之后呢?人生已经到了中段,是该到了重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的时候了。

人在年壮体健的时候不觉得,只有年老力衰甚至接近死亡时才知道,人生的意义有多重要,那关系着你在人生的最后时光,心中是否坦然踏实,是否能够无悔知足。

至于功名利禄,活着时当然有用,在生命的最后却只如梦幻泡影。中年时正是明白这些并开始着手的时候,不然就晚了。

何谓真正的人生价值?老子言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“反者道之动,庄子言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是非成败祸福,都是相对的,都会变化,世间之事的好坏没有一定。

人到中年,经历体验过的是非成败已经不少,就应当对此有所领悟,看淡一些,看透一些。然后就能回归自我,向老子所说的淡泊虚静靠近。这种受用,这种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的提升,才是实实在在的。

此外,人到中年,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,也到了该考虑养生的时候,而这正是道家的长项。

老子言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,顺应自然,则正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智慧所在。首要的便是要养神,神清则气和,气和则身安,办法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,守静笃,返璞归真,清静淡泊。中年人大多焦虑,养神之法,也最为切要恰当。

至于其它道家养生法,如太极拳、四季调和、饮食进补等,也要以自然为依止,不可过,不可强,才是正途。

概而言之,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,就是六个字:看淡尘俗,追觅高远

年老时:学佛家财商文化

人到了老年,已经看惯世间祸福成败,历尽人间沧桑巨变,是到了觉悟和放下的时候了。觉悟才能放下,放下就是觉悟,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义谛。 

放下,是不再计较。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曲折,看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,心性打磨了大半辈子,应当有一份沉稳淡定、宠辱不惊的质地,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爱争、在乎,于是计较得就会越来越少。

人生就是这样,经历过,才会甘心;经历够了,才会放下。年老之时,正是考验一生之心性质地的时候。

至于名利,或者该有的已经有了,或者没有但已经不再上心。因为到了这个年纪,更懂得以前的那种活法是多么累;也看清了凡事有得必有失,为了得到一些东西,也失去了另一些,甚至更多。

所以更加珍惜当下,更愿意去欣赏身边生活中的美好,心时时跟自己待在一起,踏实安然。

这时的心态,就是平和淡然。这种平和,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;这种淡然,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。

往后看,是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;往前看,是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之过隙,忽然而已;合起来看,是李白的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,《金刚经》的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能有此感,就是真的放下了。

这种不计较的态度,已经近乎于《六祖坛经》所说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了;这种活在当下、与真正的自己同在的状态,也近乎于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了。

这就是觉悟。即使已经垂垂老矣,能到此境,人生便也是不虚度。所谓朝闻道,夕死可矣

放下,只是佛家的一面;另一面,则是慈悲。看过和经历过那么多爱恨悲喜,看到世间还有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,作为过来人,心中如何不会有一份大悲悯?

所以很多的老人,我们常常能感觉到他们不仅平和安宁,而且慈祥善良,他们更体谅他人,更重人情道义,更加古道热肠,更能乐善好施。所以,年老时学佛家,要抵达的,就是八个字:心中安然,与人为善。

西晋左思诗云: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

这正是最正统的中国式理想——先建功立业,后归隐田园,是一种世间价值和人生价值两全的圆满。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角,很多都是先成为一代宗师,再携佳人归隐山林、自在逍遥。

年轻时学儒家,中年时学道家,年老时学佛家,其实也正是这样一个路径:在岁月中一路成长,在阅历中一生修行,然后抵达人生的通透之境。

 

中华财商文化价值观

 

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观点,这句话用来指导财商培养的过程,也十分恰当。一方面是,如何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;另一方面则是,如何正确应用金钱规律。的方面,首先是金钱观(或者说财富观)——如何看待金钱?如何认识金钱规律?

金钱观又可分为储蓄观、消费观、负债观、保障观和投资观。这五大领域反映了人们认识金钱运动的不同层面,它们大致构成了金钱运动的全过程。

金钱观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

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财是可以追求的,但取财方式要能经得住阳光的照耀,偷鸡摸狗为人不齿,相信这是很多人教育子女关于财富观念的首要教条。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,就显得有些消极悲观,但毕竟承认了对财富的追求确实是一种本性,基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,就变成了实现希望的手段。有钱能使鬼推磨是一些有钱人的价值观。那么有了钱后能否不使鬼推磨呢?当然是有的,有些人有钱后,施粥施药,造福一方,这种人有钱更有德。现代人嘴上常念叨的钱不是万能的,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,这是人们对金钱态度很客观的一种表达。因为没有金钱就谈不上幸福生活,但有了金钱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。从逻辑上讲,金钱对于幸福生活是一种充分非必要条件。

储蓄观:节余有福,浪费可耻

节余有福,浪费可耻,想必多年前我们都读到过这样的标语口号。节俭持家,这是我们从小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。但常有人会不屑于蝇头小利,并且带着鄙视的目光说:瞧,××连那些蝇头小利都不放过。但父母还是教育我们要克勤克俭,并时常给我们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故事,狐狸腋下的皮很少,但把许多块聚集起来就能缝成最暖、最轻的皮袍。而对普通人来说,财富梦想不都是从集腋聚沙开始的吗?

消费观:量入为出、开源节流

怀里打算盘——有进无出铁公鸡一毛不拔,这些都是标准的守财奴形象,钱只要进门,就留着、捂着。而这些守财奴的杰出代表,当属临死前捻灭灯草的严监生。

当然,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阔绰公子哥也不少,他们最后大多是家道中落,而不得不投亲靠友。另外,也有入不敷出的名人,比如蒲松龄、曹雪芹等名士就常常陷入收入不够支出的窘境。

消费观里,最值得提倡的是量入为出开源节流。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开支,以达到收支平衡,节流不能忘开源,否则也会坐吃山空。

负债观:花明天的钱,办今天的事

量入为出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收支原则,但凡事总是一分为二的,有时候量入为出就必须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。而反过来,适当的债务安排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;从小处看,可以花明天的钱,办今天的事。如果一定要坚持量入为出,那在多年的等待中效用同样会大大减少。

保障观:留足过冬的粮食生活中出现风险怎么办?

在古代,人们讲求的是养儿防老。这可以说是朴素的保险条约,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亲情第一,逢天灾人祸、遭生老病死,都是亲人邻里陪着你一起抗过。到现代,人们倾向于用经济手段来规避风险,一种是尽可能地多挣钱,年轻时积攒下养老的钱,留足过冬的粮食;另一种是付出较小的成本购买保险,提前锁定未来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损失。

投资观:马无夜草不肥,人无外财不富

俗话说,马无夜草不肥,人无外财不富。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,夜草、外财都不是什么褒义词,这些都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的,往往跟腐败、黑金等纠缠在一起。但如果排除掉违法因素,在市场规则的架构内,这句话又成为科学投资观的一种表达,它揭示的是: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仅靠一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,很难使财富快速积累,财务目标总是遥不可及;只有去投资理财,赚取常规工资收入之外的外财”——投资收入、创业收入,才能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。

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,反映的则是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道理。因为对投资者来说,风险跟收益可以说如影随形,追求高收益,不可避免会承担高风险,而组合投资其实就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平衡的一门艺术。

有了上面的理财规律和理念,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贯彻和落实,这就是“行”的方面。比如,怎样培养良好的储蓄习惯?如何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?负债比例怎样才算适度?买保险如何做到投保额度与保费支出之间的平衡?认识到了“人无外财不富”,那究竟该去挣哪些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“外财”?根据分散风险的原则,具体的投资组合该如何做以及调整?等等。

 “知行合一”可以说是财商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。

 


友情链接

 
 
 

   
  
 
 
 
   
 
 
 
 
   

商业国际培训中心  中国国家培训网  广东财商教育  少儿财商能力测评课程  少儿财商指导师    少儿财商云课堂  少儿财商资讯  最新公告  媒体报道  培训动态 


广财教育机构 版权所有  

Copyright ©  2012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 2012-2024版权所有


电话:4000-322-325   13392546320(微信同号)    QQ:2680629278    

 

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2056387号

粤公网安备 44049002000252号

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网易微博